注:友情转载自网易新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谢谢!
本文作者 | 吴跃伟 樊雨轩
他进一步解释说,传统的杂交育种是两个物种、品种进行杂交,引入成千上万个基因。而转基因,或叫分子杂交育种技术,唯一的不同是用一个基因去和另一物种或品种杂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条基因,更精准高效。
当然有一种谣言说,美国人不吃,这是完全误传。他们直接或间接吃了近20年。
文章来源:iplants(友情转载,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方修改或删除!)
作者:顺联动力
昨晚,楼下老羊请鸡哥吃夜宵,吃着吃着,老羊对我提出了灵魂拷问:
超市的一只烤鸡售价二十多,点外卖时,一只炸鸡也只要二十多,虽然这些鸡比平时我们去菜市场卖的鸡个头都小,但也不至于便宜这么多吧,难道养鸡场的房租水电人工都不要钱的吗?
于是乎,关于超市的烤鸡为什么这么便宜这件事,鸡哥听说过有好几个版本:
版本一:“xx的鸡有6只翅膀!都是打了激素的,不然哪里有这么多鸡翅?”吃多了会性早熟,会长不高;
版本二:这些鸡是病鸡打了抗生素,趁还有一口气,悄悄拿出来卖的……
甚至在一些新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孩子因吃多了鸡肉而导致性早熟的报道。
很多家长们往往“谈鸡色变”,甚至有的妈妈还不让孩子吃鸡肉,每当想到鸡肉,往往联想到抗生素残留或激素超标。
那么,只有四十几天的“速成鸡”,真的能吃吗?这些鸡能长那么大,都是因为打了激素?
咱们今天好好为这些鸡“平反”。
超市卖的是什么鸡
这种鸡,只要30~45天就可以快速出笼,而且可以长得特别肥壮,它就是我们常说的“速成鸡”。
速成鸡的全名是“白羽快大型肉鸡”。这种鸡从一出生就在养殖厂里,一辈子都没有在田野里自由奔跑,甚至连太阳都见不到,而且从小也不吃蚯蚓和小虫,基本靠饲料长大。
一说到速成鸡,肯定就有人马上脑补出工业饲养、激素抗生素滥用、基因突变等问题。
速成鸡打激素吗
以前的鸡需要养半年才能出笼,而这种速成鸡只要一个多月,很多人怀疑肯定是用激素催熟了!
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之所以能快速出笼,完全归功于现代养殖厂的养殖技术。
以前人们饲养的大多都是成熟期较长的黄羽鸡,而现代养殖厂饲养的是白羽鸡,这种鸡是经过选育的而且生长速度本来就比较快。
一个多月就能出笼靠的是自然生长快+生产性能高+精心的饲养管理+精心培育,更重要的是速成鸡的胸肌、腿肉等主要食用部位都比较肥,很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另外,给鸡打激素是个赔本买卖,因为激素不仅没有所谓的催熟功能,还会导致鸡大批量的死亡,而且激素是很贵的,用在速成鸡身上很不划算。
速成鸡打抗生素吗
不只是鸡,在动物养殖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动物生病,并且可以防止人吃了生病的动物肉而染病。
在正规养殖厂中,抗生素的使用是需要遵守严格的安全标准,量的使用和休药期都要根据鸡的状况。遵守标准的鸡,体内也不会有残留的抗生素,更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威胁。一定意义上,给鸡使用抗生素还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
但确实也有不法养殖厂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通个人是无法分辨的,这需要中间购买的商家来去约束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白羽鸡VS黄羽鸡
我们平常吃的肯德基、麦当劳所选用的鸡就是白羽鸡;我们平时购买的鸡腿、鸡翅、鸡胸肉等鸡肉分割品所用的鸡大多也是白羽鸡。
作为我国的主要肉鸡品种之一,白羽鸡约占我国肉鸡产量的50%。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已从1984年的1.03公斤增长到2011年的9.05公斤。
目前我国年出栏约44亿只白羽鸡,约占我国肉鸡产量的50%。相当于我国总人口的三倍多。也就是说光是白羽鸡,就够我们每个人吃掉三只。
白羽鸡与黄羽鸡在养殖周期、产地、品种、价格、加工方向上都有巨大的不同, 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现两者的差异,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具体呈现——
白羽鸡是中国目前产量最高的鸡种,曾经一度白羽肉鸡产量以年平均5%~6%的速度持续增长。但最近几年,白羽鸡因为生长速度快而被诟病,其生产规模的增长开始放缓。
事实上,白羽鸡的40天左右的速生是基因筛选的结果,并不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是由品种决定的。所谓“速生鸡”在国外早已有之,引进国内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黄羽鸡口感好,养殖天龄长,精细化养殖,但是价格稍高;白羽鸡生长快,价格低,口感和风味上相对弱于黄羽鸡。但无论是白羽鸡还是黄羽鸡,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适合于不同的烹饪手法与售卖渠道,本质上并无优劣高低之分。
人类养殖业经历了“野生动物的驯化、圈养、人工养殖、家庭式散养、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其实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标准的养殖规范,规模化的养殖通过建立完善的全程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可以保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
这是养殖业的一大进步,人人都能吃上安全的肉。
文章来源:顺联动力(友情转载,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去对待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如何去跟他们和谐相处?这些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联盟理事长沈建忠院士将跟大家聊一聊在同一个健康下,人与动物间的和谐相处之道。
01 人畜共患病
病毒性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包括像SARS-Cov,MERS-Cov,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和狂犬病病毒等。病毒可以通过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传播至人群,可引起人的疫情的爆发。
细菌性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包括鼠疫、布氏杆菌病、链球菌病和结核等病,也可以从动物传给人引起。
还有一种是寄生虫性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包括像旋毛虫、绦虫、弓形虫等病原进入动物或动物源性产品,比方说肉类产品感染人,从而引起人腹泻、肝等脏器的病变以及流产等。
02 如何预防人兽共患病
面对上述这些人群共患病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以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呢?
首先我们有责任去守护好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平衡。
第二,防范动物源耐药菌危害人类健康。
重要关注:
1)耐药菌延食物链的传递
2)超级细菌的出现
3)减抗限抗行动的开展
必须要倡导全球包括医药、卫生、农业、环境、食品等领域的通力合作,共同应对,这也可能是目前解决人与动物以及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出路。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友情转载,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如果说蜜蜂因为农药而消失了,那新烟碱类农药的广泛使用是否有导致人群暴露的风险?这个健康风险是否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保护蜜蜂,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谢谢!
文章来源:一席YiXi(友情转载,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方删除)
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其中一期食品核查处置通告显示,章丘实验XX中学食堂购进的一批生猪肉中被检出禁用兽药沙丁胺醇(“瘦肉精”的一种),其行为已经触犯刑法,当地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该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动物性食品中检出兽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屡见不鲜,还曾发生过多起出口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而被取消出口的事件。
兽药残留超标屡被曝光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甚至有不少人直接把国产畜禽产品同瘦肉精等兽药画上了等号。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等专家指明,我国确实是兽用化学制剂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兽药检出率不等同于超标率,兽药只有超过限量标准才不安全,要正确认识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不可避免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中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曾给出兽药残留的定义: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所以,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和兽药生产中所伴生的杂质。
沈建忠介绍,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化学性污染,包括兽药残留(包括允许使用和禁用品种)、农药残留(如有机磷、有机氯类农药)、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环境污染物(如多氯联苯)等;二是生物性污染,包括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氏杆菌)、病毒(如朊病毒、口蹄疫)、寄生虫(如旋毛虫)等。
“在欧美等国家,食品安全主要受生物性污染影响,而我国则主要受化学性污染影响,这是由不同的饮食习惯导致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风险就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这类“化学性风险”与腐烂变质等“生物性风险”不同,无法被消费者用感官来识别,也无法消除,一直是食药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
“但不能简单地用兽药用量总量来衡量中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情况。”沈建忠强调,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约13亿头,在如此庞大的饲养量下,面临着东西部饲养条件差异较大的难题。“所以我国现阶段部分动物源性食品中出现兽药残留很正常。”
我国自2016年11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共收录兽药1634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品752个,中兽药751个,兽用生物制品131个。据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各类兽用化学制剂使用比例最高的是抗菌药物,使用量超过化学制剂总用量的70%,其次是抗寄生虫药物、消毒剂、水产药物等。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2016年兽药残留超标样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蜂产品,为57%,其次为鸡肉17%、猪肉13%、鸡蛋12%和牛奶1%。
据公开数据,我国兽药残留种类主要是喹诺酮类,氯霉素、硝基呋喃、硝基咪唑等禁用药物占有较高比例;欧盟兽药残留种类则主要为抗菌药物,磺胺和喹诺酮的比例较高。
兽药超标原因复杂
沈建忠介绍,造成兽药残留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兽药质量不合格或不稳定、改变用药对象、超剂量使用、改变给药途径、改变给药间隔和用药次数,以及使用禁药、淘汰药、人用药、原料药,随意配伍、不遵守休药期等。
兽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具有四个特点:复杂性,兽药容易在肉、蛋、奶、心、肝、脾、肺、肾、脂肪、皮肤、毛发和尿液中残留;隐蔽性,难以通过感官判断,例如苏丹红和孔雀石绿;微量性,兽药残留一般在ppb水平(ppb是part per billion的缩写,即十亿分之一),这也是造成兽药残留难以检测的重要原因;蓄积性,可在动物和人体的特定靶器官进行蓄积,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或者急性中毒,更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沈建忠介绍了我国硫酸黏菌素被禁用的事例。
硫酸黏菌素是黏菌素的一种,属多粘菌素抗生素(polymyxin),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但很快因毒副作用太大被停用,后来用于兽药,号称“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2016年,美国境内最新发现具有黏菌素抗性的“超级细菌”,其生命力很顽强,能够不断地扩散繁殖。对此,中国农业部迅速做出反应,发布2428号公告:自2017年4月30日起,硫酸黏菌素将不再允许作为促生长剂添加到饲料中使用。
我国兽药使用比例最高的当属抗菌药物。英国权威专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在发表的《全球抗菌药物耐药回顾》中指出,如果不控制抗菌素用量,到2050年,抗菌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可累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兽药检出不等于超标
“消费者对兽药残留的认识仍存在众多误区。”沈建忠强调,兽药检出率不等同于超标率,很多兽药有限量标准,只有超过限量标准才不安全,不要夸大兽药残留的危害。“另外,现在很多检测仪器一味地追求检测的灵敏度,但最关键的是定量限值,快速检测技术是兽药残留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研究员徐士新介绍,国际上兽药残留安全限量标准主要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标准为主要依据,我国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主要参考CAC,少量参考美国和欧盟的标准。
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235号公告,宣布制定了202种(类)兽药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涉及马、牛、羊、猪、禽、蜂蜜、鱼、虾等动物,样品有组织(鸡肉、肝脏、肾脏、脂肪等)、牛奶、蜂蜜等,但是动物内脏、肉制品等没有限量标准。
沈建忠介绍,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修订稿2017)涉及兽药290种,其中允许用于食品动物,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兽药176种,允许用于食品动物,需要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兽药105种,共制定限量2087个;允许用于食品动物,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兽药9种(氯苯嗪、地西泮、地美硝唑、甲硝唑、潮霉素B、赛拉嗪、苯丙酸雌二醇、苯丙酸诺龙、丙酸睾酮)。
自1999年开始,农业部每年组织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年均抽检动物产品1.4万余批次,检测包括肉、蛋、奶等9种动物组织样品,检测的兽药共计24种(类)。检测结果显示,兽药残留超标率从1999年的1.43%降至2015年底的0.11%,2015年共检测畜禽及其产品兽药残留样品16462批次,合格率99.89%。而国家总局的风险监测数据也显示,2015年上半年动物制品的兽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9.6%。
沈建忠建议,要从养殖源头、运输、屠宰、加工和贮藏等各环节全程监控;规范快速检测方法及产品验证、评估和抽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建设;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正确认识兽药残留。
免责申明:内容摘自微信订阅号所发资料信息来自互联网收集,主要用于供给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本网讯 日前,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将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此次发布的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规定了267种(类)兽药在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中的2191项残留限量及使用要求,基本覆盖了我国常用兽药品种和主要食品动物及组织,标志着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据介绍,此次新发布的标准有三大亮点。一是涵盖兽药品种和限量数量大幅增加。与此前发布的农业部公告第235号《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相比,新标准规定的兽药品种增加76种、增幅39.8%,残留豁免品种增加66种、增幅75%,残留限量增加643项、增幅41.5%,基本解决了当前评价动物性食品“限量标准不全”的问题。二是标准要求与国际全面接轨。新发布的标准全面采用CAC和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最严标准,对农业部公告第235号涉及的残留标志物、日允许摄入量、残留限量值、使用要求等重要技术参数进行了全面修订,设定的残留限量值与CAC兽药残留限量值一致率达90%以上;对氧氟沙星等10多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兽药品种予以淘汰或改变用途。三是标准制定更加科学严谨。本次标准制定中充分考虑了我国动物性食品生产、消费实际和现行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实施中的关键问题,遵照国际通行做法开展了相关风险评估,广泛征求了行业、专家、消费者、社会公众、相关机构的意见,并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评议。
据悉,新发布标准将代替农业部公告第235号中的相应部分。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循序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大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力度,积极推进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限量标准对所有批准使用兽药的全覆盖和所有允许使用食品动物及组织的全覆盖,基本实现检测方法标准对所有限量标准的全覆盖,为我国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